殺菌後就不會在產生細菌了嗎?
殺菌後還是有可能會產生細菌的。
這是因為,當蛋白質腐敗分解後,會產生硫化氫、氨、硫醇等臭氣,因此腐敗的食物會有很臭的味道。
而且由於這些氣體是由食物中分解出來的,所以會造成原本罐頭內的氣體量大增,導致壓力變大。
由於壓力是由氣體撞擊器壁所產生的,所以當我們在同體積的狀態下,氣體的量變多,碰撞器壁的頻率也會變多,因此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因為壓力與體積呈現反比,而且當壓力要平衡時,內壓需等於外壓!!
因此當食物腐敗的時候,容器內的壓力會增大,可是外面的大氣壓力並不會變,所以內部的壓力就藉由容器的膨脹來舒解,這也是為什麼容器會膨包的原因。
一般我們的罐裝容器,不太可能抽成真空,因為如果是真空包裝,會因為大氣壓力的關係,而被壓縮,變成很奇怪的形狀。
所以一般我們在食品裡面最常填充的是反應活性比較低的氮氣,
這樣子裡面才會有足以和大氣壓力抗衡的力量,而不至於被壓縮,
然後也因為腐敗之後會有氣體產生,所以才會造成膨罐。
雖然有經過高溫的殺菌,但是雖說是高溫也只是讓他很短暫的時間內溫度升高,
但是不能照射太久,因為害怕會破壞裡面的營養,而且有些細菌對於人體是不錯的,
而且這些細菌也有可能因為他所處的位置,而逃過一劫,因此不可能將這些細菌完全殺光。
不僅高溫殺菌會有瑕疵,在填裝的過程中,雖然說是無菌環境作業,
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細菌在裡面,所以除非是完全真空作業,
不然環境中這麼多的細菌,不可能保証他一定不會被裝進容器裡。
雖然有填充低活性的氮氣,但是也只能減緩細菌的反應速率,無法完全使細菌不作用。
因為細菌有分耗氧菌和厭氧菌,所以即使沒有氧氣。
他們還是可以照樣發酵、活動,而且久而久之,因為耗氧菌與厭氧菌的互助合作,就會使食物腐敗。
其實細菌的種類眾多,依照溫度去做分類有分成低溫菌、中溫菌以及高溫菌,
還有一些菌可以在真空的狀態生存,有些細菌甚至加熱超過100度還是能夠存活。
因此就衍生出多種食品製作的方式,其實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吃到美味又健康。
- 常溫:市面上常見到的罐頭或者是加熱即食的調理包。
製作方式:後殺菌,此種殺菌方式是將食材包裝封口後,
使用一種名叫"高壓殺菌釜的方式"去做蒸氣加壓殺菌。
此時溫度會高達130度以上,並持續1小時殺菌。
這樣的高溫及時間,讓胞子菌死亡,呈現無菌的狀態。
這樣的溫度,細菌都無法生存,營養成分也全被破壞。
保存期限:3~12個月,常溫保存。
- 冷藏:接近現做的口感,但是製作的困難度較高。
使用急速冷卻冷卻至低溫(18度,依照食材的特性,冷卻溫度也有所不同),
進入乾淨包裝式包裝後,冷藏保存。
保存期限:4~14天,低溫冷藏保存。
- 冷凍食品:口感較冷藏差,但是製作門檻較低。
製作方式也相同,只是式冷凍保存。
口感上的差異來自於冷凍庫,產生冰晶後,可能破壞食材的紋理組織,
造成口感不如冷藏佳。
保存期限3~6個月+4~14天。
因此,考慮您想要呈現的美味後,再決定您的廚房要做到何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