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沖泡與冷泡茶差異在哪?
大禹治水與其父親治水有何不同
熱沖式就像大與父親治水一樣 哪裡漏水加強哪裡 永遠也補不完
這就是最大缺失 因為有太多因素無法掌控所以無法sop標準化
舉例來說 為何茶飲要泡4公升 是新鮮考量嗎
為何要放4小時 其實真正因素是哪些
不可否認越少時間越新鮮 但是如果以晨光極速冷卻10分鐘
低溫保存 就像午餐沒吃完10分鐘內極速冷卻至10度時
與放置在飯桌上慢慢冷 差別在哪裡
或者午餐直接丟入冰塊馬上冷 是有達到冷卻目的
但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急速冷卻不單純
熱沖式的作法就像沒有手機時代bbcall是暫代品
但是bb call可以升級至像手機的功能嗎
有許多複製與穩定的問題 無法完全表達
讓機械說話最實際
唯一差別是 壞掉的味道與新鮮的味道需要知道
熱沖茶的潛在問題
簡單來說~~剛泡好的茶湯放到保溫筒內,熱沖模式就像下面的分析
經過時間 茶湯溫度 茶湯品質 茶與冰塊比例 口感
30分內 75-85 差 冰塊融光,茶湯淡 薄味
30分-1小時 65-75 可接受 一半一半 有味道
1-2小時 50-65 發酵度剛好 冰塊融化減緩茶湯剛好 好喝
2-3小時 40-50 (發酵過頭) 冰塊融化減緩,茶湯濃 太濃
3小時以上 35-40常溫 發酵過度,苦澀 冰塊融化緩慢,茶苦澀 過頭了
由以上五個階段可清楚了解,熱沖冰塊比例需與茶湯溫度同時調整,否則
同一筒泡好的茶湯早買到與晚買到的客戶喝起來口感差很多
冷泡茶的潛在問題:
冷泡茶泡出來的茶湯一定好喝,但是風險性與製作時間及成本不符投資效益
目前冷泡茶,約下列幾種方式:
1.用小量熱開水將茶葉泡開後,迅速倒入大量冰水或冰塊(約3小時內可完成),掌控不意,細菌含量高.
2.將茶葉放入常溫水約30-35度,浸泡(約8-24小時內可完成),時間久且茶葉與常溫水內的細菌交叉汙染滋生嚴重,風險性非常高.
3.將茶葉放入4度c冰水浸泡並於冷藏庫內存放將茶葉泡開(約2-3天內可完成),
比較安全一些,不過也要注意是否有低溫菌繁殖,需求空間大,
製作時間久最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自己喝還可以,要營業的話絕不可行.
一般市面上的冷泡茶,都是騙人的~~沒有人願意冒那麼大的風險與過多的成本.
如果真的有人敢這麼做~鐵定會出事情,敢這麼做的人一定不懂食品安全,
也不懂得風險控管,因為會這麼做的人等於是細菌製造者,
專門提供大量細菌給客戶喝,不出問題才怪.